• 首页
  • 关于
  • 作品
    • Species (2022)
  • 展览
  • English
  • 中文
  • All
  • 绘画
    • 斯芬克斯 (2022-)
    • 姐妹 (2021-22)
    • 乐园 (2020-21)
    • 舰队 (2016-18)
    • 封臣 (2018)
    • 哨兵 (2017)
    • 验证码 (2017)
    • 导览 (2016)
    • 新人 (2015-16)
    • 投射 (2014-15)
    • 肖像 (2012-14)
    • 迷宫 (2012-13)
  • 纸上作品
    • Species (2022)
    • 舰队手稿 (2018)
    • 验证码 (2017)
    • 新人 (2015-16)
    • 投射 (2014-15)
    • 肖像 (2012-14)
  • 装置 | 视频
  • 艺术家书籍
  • All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0

锚

艺术家书籍

简策 & 程昱峥

2019-20
设计:On Paper Studio, 北京
折叠尺寸:248.5 x 347 mm,海报尺寸:694 x 994 mm
__________________

《锚》是一个与20 位不同国籍的写作者、策展人与艺术史学者合作的实验项目。他们中的每一位都被分配到一名完全陌生的艺术家,以及一份简单的艺术家简历和一件标题为《锚》的作品,他们将根据这些信息写一篇解释性文字或对作品的评论。

当作者写完评论文字后,他们会被告知所有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10 名男性、10 名女性艺术家都是伪造的身份。附在不同简历上的数字拼贴《锚》就是专门为此准备的――它的主题来自一家柏林的酒吧 Ankerklause(锚屋),酒吧位于多元的Kreuzberg 区,因为锚本身反映了迁徙和定居,寻找新的故乡或者文化根源。

这个虚构的概念旨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位外国艺术家不为人知,来自不同的背景,作为界外人士远离既定的艺术圈,那么他们的作品与身份会被来自内部的观众如何感知?简历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作品的接受度和解读范围?当全球化的艺术世界里有那么多关于界外、少数群体、多样性的讨论,那么能被人接受的艺术家简历该是什么样的?某种特定的文化或者社会背景是否会在忽略作品本身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异国情调”的图像?

因为今天的大部分艺术作品都作为数字图像被观看,所以我们选择了一副鲜艳而随意的拼贴,带着一种时髦的后网络视觉风格,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数字媒体是否通过加速流行形式与品味的流通而抹除了文化的差异?

简策 & 程昱峥